羅愛林教授:淺談睡眠障礙和認知功能(節選)
一、我國認知障礙流行病學調查
一項2015年3月10日-2018年12月26日全國橫斷面研究,納入了46011例≥60歲受試者,探究不同類型的癡呆癥和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率。研究結果顯示,不同類型的癡呆癥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,且90歲以上群體的癡呆癥患病率達31.9%;同時,輕度認知功能障礙(MCI)患病率也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。
一項共納入236例阿爾茲海默癥(AD)、血管性癡呆(VaD)、路易體癡呆癥(LBD)、帕金森?。?/span>PDD)、額顳葉癡呆(FTD)、輕度認知功能障礙(MCI)等不同類型癡呆癥患者(78名男性和158名女性)研究,旨在探究不同類型癡呆癥與睡眠障礙的關系。結果顯示,不同類型的癡呆癥患者伴隨5類睡眠障礙患病率差異有顯著性。
二、失眠與認知能力下降顯著相關
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問題之一。一項Meta分析共納入48項研究(3439例受試者),旨在探究認知能力與失眠的關系。Omnibus薈萃分析結果顯示,失眠與總體認知能力(包括客觀認知和主觀認知)下降顯著相關(Hedge’s g=-0.24,p<0.001)。
一項納入24例未治療的OSA男性患者和21例健康受試者研究,借助MRI數據,旨在探究OSA rsFC的變化及其與GMV(腦灰質體積)的關系。結果發現,與對照組相比,OSA患者前額DMN、雙側額頂網絡、感知運動網絡的rsFC顯著減弱,后額DMN的rsFC顯著增強。結果提示,OSA影響認知和感覺運動相關腦網絡的rsFC,與患者認知和運動功能受損相關,即OSA可能導致認知能力下降,注意力缺失,記憶、執行功能和生活質量下降。
三、睡眠對認知功能影響的機制探索,一系列的研究結果表明:
· 睡眠障礙增加癡呆的發生風險;
· 睡眠呼吸障礙加重認知損害;
· 睡眠紊亂增加Aβ和tau蛋白水平;
· 睡眠紊亂可誘導神經炎癥反應;
· 睡眠紊亂致神經元DNA損傷。
四、研究綜述:
1、.睡眠剝奪對高中生認知、警覺、情緒影響
研究納入新加坡高中生56名(15-19歲),睡眠剝奪組(9h*3晚,5h*7晚,9h*3晚),對照組(9h*每晚),每天測試認知能力三次。實驗結果發現,一周睡眠剝奪損害了認知能力、主觀警覺、情緒。
2.睡眠剝奪對Ⅰ型糖尿病病人因低血糖所致認知損害影響
14例Ⅰ型糖尿病成年患者納入研究,結果發現低血糖顯著損害認知能力,盡管睡眠剝奪不加重這種損傷,但血糖恢復正常后患者仍伴有低血糖癥狀且認知受損持續時間較長。
3.睡眠紊亂增加癡呆風險:系統分析
至2016年10月28日發表的12926篇文章,246786個體及25847癡呆患者納入研究,平均隨訪9.49年。分析發現,睡眠紊亂者易伴發全因癡呆、AD和血管性癡呆。進一步分析發現,失眠增加AD風險,不增加全因或血管性癡呆風險;睡眠紊亂相關呼吸異常(SDB)則增加全因癡呆、血管性癡呆及AD風險。
4.一項全球臨床數據的meta分析,共納入18項研究,旨在探究睡眠障礙與癡呆癥、AD等疾病的關系。結果表明,失眠(RR=1.17,95% CI:0.95-1.43,p=0.000)和SDB(RR=1.17,95% CI:0.95-1.43,p=0.000)均是導致癡呆癥的危險因素。同時,其他睡眠問題(EDS等)增加了癡呆癥的發病風險(RR=1.20,95% CI:1.08-1.32,p=0.000)。結果顯示,與無睡眠問題的受試者相比,睡眠障礙患癡呆癥的風險顯著增高。
5.老年女性睡眠時長與認知損害或癡呆風險
美國1995-2008年一項7444名老年女性(65-80歲)研究發現,每晚睡眠時長≤6h或≥8h均有較高認知損害或癡呆風險(P=0.03,分別增加36%或35%風險)。
6.失眠與認知能力:Meta分析
48項研究(4539例)納入分析,41%研究中失眠診斷與認知能力評估不規范。系統分析發現,失眠與主觀或客觀認知能力損害有關。
........
五、睡眠障礙的治療
(一)失眠治療的原則
短期失眠患者應積極尋找并消除可能的誘因,同時積極治療失眠癥狀;在無法完成 CBT-I時應盡早應用藥物治療。
慢性失眠患者在建立良好睡眠衛生習慣基礎上首選CBT-I;已接受藥物治療的慢性失眠患者應同時給予心理治療。
(二)失眠治療
非藥物治療包括心理治療、物理治療等;藥物治療包括苯二氮卓受體激動劑、褪黑素受體激動劑、具有鎮靜作用的抗抑郁藥、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等。
1.心理治療:主要包括睡眠衛生教育和針對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。
· CBT-1:有效糾正失眠患者錯誤的睡眠認知與不恰當的行為因素,消除心理生理高覺醒,增強入睡驅動力,重建正確的睡眠覺醒認知模式,持續改善失眠患者的臨床癥狀,且無不良反應。
· 睡眠衛生教育:主要幫助失眠患者認識不良睡眠習慣,助于重塑睡眠的行為習慣。
2.物理治療
物理治療如光照療法、經顱磁刺激、生物反饋治療、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等,以及飲食療法、芳香療法、按摩、順勢療法等。
(三)不寧腿綜合征(RLS)的治療
治療RLS前需首先評估可能加重RLS癥狀的潛在因素,盡可能消除或減少這些繼發性因素的影響。RLS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,其中,非藥物治療包括適當體育鍛煉、物理療法、針灸療法等;而藥物治療包括鐵劑、多巴胺受體激動劑、多巴胺能制劑、α2δ鈣通道配體、阿片類受體激動劑等。
1.RLS的非藥物治療
(1)適當體育鍛煉:可改善原發性RLS腿部不適癥狀,尤其是漸進式有氧運動;
(2)物理治療:
· 使用氣動壓縮裝置:改善RLS患者的臨床癥狀、睡眠質量及健康相關生活質量;
· 近紅外光照治療:可有效改善RLS嚴重程度;
· 臨床可使用經顱磁刺激、經顱電刺激、振動墊;
(3)針灸療法:針灸療法可改善RLS癥狀及睡眠質量,穴位主要為合谷、太沖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陽陵泉等。
四、小結
· 我國睡眠障礙的患病率高于全球水平;
· 睡眠障礙對全身多系統功能均有影響;
· 睡眠通過多種機制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,睡眠障礙易導致認知功能下降;
· 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案包括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,其中OSA、RLS以非藥物治療為主。
羅愛林教授
博士、華中科技大學二級教授、主任醫師、博士生導師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麻醉學教研室主任 中國睡眠研究會麻醉與疼痛專業委員會副主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