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抽動障礙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(2017實用版)
為了提高兒科及相關專業臨床醫師對TD的規范診療水平,避免誤診誤治,制定此實用版,并更新了TD的診斷標準、治療方法和部分用藥,增加了難治性TD的治療、TD教育干預和預后評估等內容。
治療方法
TD的治療應確定治療的靶癥狀,即對患兒日常生活、學習或社交活動影響最大的癥狀。
抽動通常是治療的靶癥狀,對于輕度TD患兒,主要是心理疏導,密切觀察;中重度TD患兒的治療原則是藥物治療和心理行為治療并重。而有些患兒靶癥狀是多動、沖動、強迫觀念等共患病癥狀時,需在精神科醫師等多學科指導下制定治療方案。
4.1 藥物治療
對于影響到日常生活、學習或社交活動的中重度TD患兒,單純心理行為治療效果不佳時,需要加用藥物治療,包括多巴胺受體阻滯劑、α受體激動劑及其他藥物等。藥物治療應有一定的療程,適宜的劑量,不宜過早換藥或停藥。
4.2 非藥物治療
4.2.1 心理行為治療
心理行為治療是改善抽動癥狀、干預共患病和改善社會功能的重要手段。輕癥TD患兒多數采用單純心理行為治療即可奏效。通過對患兒和家長的心理咨詢,調適其心理狀態,消除病恥感,采用健康教育指導患兒、家長、老師正確認識本病,淡化患兒的抽動癥狀。同時可給予行為治療,包括習慣逆轉訓練、效應預防暴露、放松訓練、陽性強化、自我監察、消退練習、認知行為治療等。其中習慣逆轉訓練和效應預防暴露是一線行為治療。
4.2.2 教育干預
在對TD進行積極藥物治療的同時,對患兒的學習問題、社會適應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予以教育干預。策略涉及家庭、學校和社會。鼓勵患兒多參加文體活動等放松訓練,避免接觸不良刺激,如打電玩游戲、看驚險恐怖片、吃辛辣食物等。家長可以將患兒的發作表現攝錄下來,就診時給醫師觀看,以便于病情的判別。家長應與學校老師多溝通交流,并通過老師引導同學不要嘲笑或歧視患兒。鼓勵患兒大膽與同學及周圍人交往,增進社會適應能力。
4.3 難治性TD的治療
在排除診斷錯誤、選藥不當、劑量不足、不良反應不耐受、用藥依從性差等假性難治性TD后可采用綜合治療方法,包括聯合用藥、嘗試新藥、非藥物治療、共患病治療等。其中聯合用藥包括抗TD藥物聯用、抗TD藥物與治療共患病藥物聯用等,非藥物治療包括心理治療、神經調控治療和手術治療等,也可以進行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聯用。
已有報道治療難治性TD新藥包括新型D1/D5受體拮抗劑(如依考匹泮)、囊泡單胺轉運體抑制劑(如四苯喹嗪)、尼古丁類藥物(如美卡拉明)、大麻類藥物(如四氫大麻酚)、谷氨酸類藥物(如利魯唑)、γ-氨基丁酸、非那雄胺、歐米珈-3等。也有報道顯示對于一些藥物難治性TD患兒,可嘗試重復經顱磁刺激(rTMS)、經顱微電流刺激(CES)、腦電生物反饋等神經調控療法;少部分可考慮轉診至神經外科行深部腦刺激(DBS),但屬于有創侵入性治療,主要適用于年長兒(12歲以上)或成人難治性TD。應用多受體調節藥物聯合治療或探索新藥,已成為難治性TD治療的趨勢。通常對于難治性TD患兒,需要尋求多學科協作(MDT),及時轉診至兒童精神科或功能神經外科治療。
來源: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神經學組. 兒童抽動障礙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(2017實用版)[J].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, 2017, 32(15).
